
近日,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法院聚焦企业急难愁盼,以精准高效的强制执行举措,化解一起建设工程塔机返还纠纷融金汇银,不仅为3家企业纾困解难,更以坚强的司法担当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n
起草执行物品清单,待当事各方签字确认。图源 重庆法治报
\n一台塔机
\n三家企业的“烦心事”
\n重庆某商业管理公司与江西某建设公司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依据生效判决融金汇银,江西某建设公司需向重庆某商业管理公司返还一台建设工程塔机。这台塔机是重庆某商业管理公司从重庆某工程设备公司处承租后转租的。也就是说,塔机能否顺利返还,直接关系到重庆某工程设备公司的财产权益和重庆某商业管理公司的履约责任,也影响着江西某建设公司的后续经营。
\n本是明确的返还义务,执行中却遇到了双重阻力:因江西某建设公司拖欠分包方工程款,分包方索性锁闭工地大门,以阻碍塔机交付施压;存放塔机的工地地处潼南区交通枢纽核心区,周边紧挨着居民区、学校,车流密集,加上现场有深坑、建材堆积,还面临断电问题,塔机拆卸的安全风险和施工难度都大大增加。
\n靶向破局
\n四项举措解执行难题
\n为摸清情况,该院执行法官先后两次前往工地进行实地勘验,把场地环境、设备状态、潜在风险点等一一记录在案,为制定执行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n“不能简单‘一执了之’,要既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又要把风险降到最低。”针对案件的特殊性,潼南区人民法院摒弃单一执行思路,围绕“护企、安企”制定专项预案。破欠款堵点:组织发包方(重庆某商业管理公司)、总包方(江西某建设公司)与分包方协商,形成先核算工程量、确定工程款数额,再由发包方预付部分款项给分包方,该款直接从发包方应付给总包方的工程款中扣除,化解分包方顾虑。解“燃眉电”:主动协调当事人调配发电机,解决因工地停电导致拆卸作业“卡壳”的问题,确保施工电力稳定。守“安全关”:明确由塔机实际所有权人乙公司组建专业资质拆卸团队,从源头避免设备损坏、人员受伤。筑“秩序墙”:提前安排6名执行干警、12名司法警察驻守现场,划定作业区域、疏导人流车流,为执行工作保驾护航。
\n刚柔并济
\n顺利完成塔机交付
\n执行当天,还是发生了意外状况——分包单位依旧以未收到工程款为由,组织人员驾驶车辆封堵工地大门,试图阻挠拆卸车辆进出。“阻碍执行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承担法律责任!”执行法官第一时间上前释法析理,耐心讲明后果,可对方仍拒不配合。为保障执行程序顺利推进,该院法官果断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将1名带头闹事人员拘传回该院,迅速控制现场秩序。最终,在该院干警的全程保障下,案涉塔机于当晚顺利完成拆卸,并安全交付给乙公司。
\n事后,带头闹事人员经法院批评教育,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主动提交具结悔过书,承诺今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潼南区人民法院依法对其免予处罚。
\n重庆法治报记者 唐孝忠
\n原标题:潼南区法院以精准高效强制执行举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定制化执行化解多方“揪心事”融金汇银
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